婁江,從歲月的深處走來,蹚過歷史的河流,更讓文化綿延不絕地流淌。自秦代實行郡縣制,處于婁江中段的昆山,便有了“婁縣”之稱。婁江之水綿延流長,記錄著歷史的風雨變遷,也孕育出了富庶的魚米之鄉(xiāng)。屢經(jīng)拓浚的婁江不僅可以有效防止水災,其舟楫之利也給昆山帶來了商機。宋代昆山的商業(yè)中心在后街河兩側(cè)。到了明代,昆山商業(yè)中心漸漸地往半山橋一帶轉(zhuǎn)移,集市規(guī)模也擴大了很多,成為周邊各縣生產(chǎn)和生活資料的集散地,購銷兩旺,生意興隆,經(jīng)濟非常繁榮。永樂年間,為了方便與東南亞各國交往,吳淞江下游改為由婁江入海,進一步加強了婁江的重要地位,鄭和以婁江入??谧鳛槠疱^港和收泊港,乘長風破萬里浪,下西洋與東南亞各國交往,把婁江的名字寫進了輝煌的世界航海史。
古時,婁江也是文人墨客乘船游覽江南的重要水上通道。無數(shù)詩人為婁江的景致沉醉,不僅留下了婁江夜泊的記憶,更留下了精妙的詩詞文藻,讓婁江成為一條流淌的文化長河。蘇東坡當年游玉峰山,就是打婁江悠然而過,頻頻盛贊兩岸風景之秀麗。明代詩人盧熊夜泊婁江,寫下“野水似龍爭入海,大星如月獨當天”的詩句。明代的劉溥以“吳城東頭八十里,玉山青插婁江水”形象描述了婁江與玉峰山的綺麗。
如今,在婁江沿岸東大橋西北角,還設(shè)立了昆山“三賢”之一——歸有光的衣冠冢,即震川園,園門口豎立著歸有光雕塑,園內(nèi)中央位置則豎立了一面寫有《項脊軒志》全文的墻體,以此來紀念這位明代昆山籍散文家、古文家。